侧记的五个特点
一、侧记是对重要会议、重大行动、活动,在常规的消息报道之外,专门撰写的记事性通讯。这通常是程序性报道之外的写作,是比消息更为细致、详尽的报道。由于其具有生动灵活、富有思想性的特点,因而也是深受领导重视和读者喜闻乐见的一种报道形式。它通常是目前党报特别喜欢采用的一种报道形式。它是记事,但不同于“纪实”,纪实通讯往往会更为全面周到。侧记重点在“侧”,它并非全面记述,而是灵活抓取一定的角度进行记述。侧记往往会体现一种选择的倾向,是特定角度的选择,而非全面详尽的记述。譬如《西藏那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活动”侧记》(例一)就是如此。它分别从三个方面记述了这项重大活动的情况,不是详尽记述,而是以带有抒情性的笔墨,提炼出三个具有高度思想性的侧面来展示此项活动的状况和成就。
二、它要详细记述常规消息中不便记叙的重要内容,它要充分展开重要情节和细节,详述有价值的重要现场镜头。要具有很强的现场感,能给读者留下更为具体、鲜活、深刻的印象。关于这一点,从《温家宝总理接受新华社独家专访侧记》(例二)中更容易体会出来。其中既有具体环境描述,有场面描述,也有人物行动和神态描述,还有人物对话描述等,总之是鲜活可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它通常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它可以夹叙夹议,可以融情议论,也可以直接议论,但也有不加议论,只是侧重表现领导人重要观点的情形。它更便于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来表达写作者的主观意图。这同时也要求写作者要能够把握全局,站在更高的层次来叙事、议论、抒情。关于这一点,可从各例中仔细体会,不再详述。
四、它可以有细腻的细节描述,具有更为生动灵活的叙述笔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因而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它对作者的文字表现力也就有更高的要求。以下两例均可说明。
五、其结构形式,既要紧扣所报道的客观事实,又有依据所要表现思想,灵活调动的自由。它
通常篇幅较长,但根据具体内容,也可长可短。
由于一些重要会议、重大活动或活动需要更为细致深入、更能表现思想性的报道,而消息这一体裁无法承载这一要求,而通常意义上的纪实,往往更注重记述的全面与详尽。侧记则可以只选取某一角度或某一方面来写,因而更为灵活自由,能够很好地承载起这一报道需求,因而它的兴盛和受到钟爱是自然的事情。
而它在采写上则要求采写者要具有了解全局的眼界,有较高的思想水平,有较强的表现能力。要善于将思想观点表现得清晰到位,要善于将形象性的具体材料与思想性的表述内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目标。
由于相对来说,侧记与纪实两种写法是非常接近的,有些作品在两者写法上并无很多不同。譬如例三,不仔细甄别,就很难区分出它与纪实写法的区别来。但无论如何,纪实还是应该写得较为全面,而侧记则可以只选取某个角度、某一侧面来写。尽管有时候实在是难以区分,但既是侧,就应该对内容选择更强一些,而其思想性和抒情性也要相应更强。
例一:
千沟万壑同一江
——西藏那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活动”侧记
赵书彬 张 帆《 人民日报》( 2010年05月16日 01 版)
这是一条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长廊。那曲、索曲、益曲等大江大河劈山穿涧,汇为怒江从这里浩荡而过。
千沟万壑同一江,文化多元融一体。进入21世纪,藏北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紧跟时代步伐,开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新一任那曲地委领导班子通过调查研究认识到,仍有少数群众的思想状况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差距。“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必须抓住思想教育这个重要环节,让广大基层干部和农牧民群众真正懂得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那曲地委书记边巴扎西对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宏伟目标的思索。
从2008年3月初开始,那曲地区利用3年时间,分3个阶段,采取主题教育与专项整治、项目实施、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等方法,在党员干部、农牧区群众、青少年学生、寺庙僧尼中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活动。
推进新一轮思想解放
那曲地区以牧业为主,同时也是虫草重要产区。近年来,因挖虫草而富裕起来的人逐渐增多,巴青、索县和比如三县的部分年轻人“因富生狂”;而在虫草欠产的地方,部分群众“抱着牛腿当馒头”,小富即安,或者“等靠要”。
面对这些问题,那曲地区许多干部群众深有感触地说,不把年轻一代教育好,羌塘草原就没有未来,不破除好逸恶劳,建设新农村就没有希望。
“一旦虫草不值钱了,吃什么?用什么?那时该怎么办?”比如县比如镇其达村人多地少,主要依靠虫草收入,村委会主任央珠等对此颇怀忧虑。
2008年5月,那曲地委、行署专门组织巴青、索县、比如三县90名农牧民分赴拉萨、林芝、山南、日喀则4地学习考察,看到这些地区虽然没有虫草资源,但是不等不靠,新农村建设照样搞得红红火火。通过这次考察,央珠的思想观念彻底改变了。央珠考察回来后,不久就成立了糌粑加工厂,不少村民进入工厂工作,带动全村收入很快增加。
惠在何处,惠从何来?由那曲地委主要领导负责,100多名地县级领导带队,3000余名干部组成的工作组,进村入户,组织群众围绕“虫草价格为什么这么高?”、“虫草收入怎么花?”等热点话题展开讨论。通过对比启发,广大农牧民进一步认识到生产的发展,收入的增加,得益于国家赋予农牧民群众的优惠政策,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让人民群众受益
“背着铺盖,带上碗筷,草原办公,火炉做菜,为民办事,群众喜爱。”那曲地区3000余名干部下乡进村,与农牧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把办公桌架到草原上,也架在农牧民群众心里,把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过程变成联系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过程。
索县嘎美乡嘉丹和卢古两家的电视、冰箱、家具一应俱全,粮食、燃料准备充足。看到这样的情景,谁能想到他们曾经到处流浪,靠打旱獭为生。在开展主题教育中,嘎美乡党委、政府和驻乡工作组多方筹措资金、组织人力、积极协调,不仅解决了两家的安居问题,还落实了户口和草场,让两户彻底摆脱了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生活。
“2008年我们村实施集体搬迁,并举行了庆祝活动。在仪式上,村里的老人说,村庄集体搬迁历史上没有过,有现在的幸福生活,靠的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比如县达塘乡朗钦村村党支部书记扎西说。朗钦村原坐落一山涧旁,每逢夏季山水侵袭村庄,严重影响村民生活。以安居工程和主题教育为契机,该村实施集体搬迁,如今的新村房屋整齐,路面硬化平坦,室内干净,饮水清洁,凸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风貌。
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的事例不一而足。解决出行难、吃水难、用电难等突出问题,为群众送政策、送法律、送项目、送资金、送科技、送医药,使广大群众既受教育又得实惠。据不完全统计,全地区共组织为基层困难群众捐款捐物136万余元,落实办实事资金1100余万元,解决群众实际困难2479件。
建立维护基层稳定的长效机制,保障社会长治久安
巴青、索县、比如县地处藏北高原与藏东高山峡谷的结合部,被称为那曲的“东三县”,由于特殊的自然历史原因,这里社会情况复杂,反分裂斗争形势严峻。
一个党支部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基层组织就是一个战斗堡垒,基础强则民心牢。
巴青县阿秀乡一村有一支青年突击队远近闻名。帮扶邻里、修路架桥、抢险救灾,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虽然困难不少,但为人民服务,除危解困,自己心里觉得舒服。”一村村委会主任、突击队队长顿桑说话实在。一村现有党员21人、团员22人,这是一个充满号召力和凝聚力的战斗堡垒。像这样的青年突击队不止一个,像这样具有战斗力的基层党组织也更多。
在主题教育中,那曲地区把巩固党的基层组织作为重中之重。各进驻工作组共协助进驻地党委建立健全基层群众性组织1051个,发展农牧民党员2287名,培养农牧民入党积极分子3021名。
各工作组和基层组织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集中解决什么问题,哪里问题严重就重点整治哪里”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一个个矛盾被化解,一条条纠纷被解决。据了解,主题教育中,先后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489件,侦破各类刑事案件16起,净化了社会环境,赢得了民心。
例二:
“中国的明天大有希望”
——温家宝总理接受新华社独家专访侧记
2009年12月28日00:49 来源:新华网
12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就当前经济形势、明年经济工作和其他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作为政府总理,应该把真实情况向人民讲清楚,这是我的义务。同时应该给人民带来信心和希望。”
——12月27日下午3时,古色古香的中南海紫光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这里,面对面接受国家通讯社独家专访,就当前经济形势和明年经济工作等问题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
自信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坦诚的态度,坚定的话语……约100分钟的专访,让人们领略了这位共和国总理的自信、坚定、务实和爱民情怀。
自信和坚定,表现为面对困难的冷静和决断——
过去一年多来,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共克时艰,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
“过去这一年,可以说是惊心动魄的一年。”面对记者的提问,身着深色西服的温家宝感慨万千,仿佛把人们的思绪又拉回到那一个个不寻常的日日夜夜——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去年11月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以来,国务院已召开57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等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政策之密集,举措之有力,出手之果断,为近年来所少见。
67岁的温家宝风尘仆仆,不辞辛劳,自去年6月以来先后36次深入全国各地考察调研,足迹遍及2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应该说,通过全国人民一年的努力,我们稳住了经济、稳定了就业,保持了社会的安宁。”谈起对一年多来应对危机的评价,温总理言辞恳切而谦逊,“金融危机还没有过去,许多工作还没有结束,现在打分还为时过早”“打多少分还得靠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最终靠人民的评价”。
事非经过不知难。
一年多前,温家宝曾坦露心迹:“冬天总会过去,春天总会来的,太阳也总要出来的。我相信,渡过这个难关,我们一定会生活得更好。”
今天,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全国人民一道历经非典疫情、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等重大考验的温家宝,再一次真情表白:“我要跑遍各地,直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最后胜利。”
紫光阁里,暖意融融。温家宝同记者的对话逐渐深入。从调整经济结构到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从管理通胀预期到解决产能过剩,从鼓励民间投资到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直面一个个提问,温家宝敞开心扉,畅谈一年多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心路历程、决策始末和明年经济工作的安排部署。
这是一次坦诚、务实的交流——
码头上堆积着大量的矿石,可以用到今年6月;中国最大的集装箱厂,竟然一个集装箱的订单都没有……温家宝列举自己的所见所闻,坦言危机之初“不知这场灾难给中国经济带来多大的损失,也不知道它会持续多长时间”。
“经济企稳向好并不等于经济根本好转,经济根本好转也还不等于我们的经济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我们经济上还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面对我国经济率先复苏,温家宝对形势的分析和判断,透出一贯的清醒和冷静。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依然是我们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经济工作的重点;而管理好通胀预期是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们现在就是要做好当前的事,同时又要筹划未来的事……”
“更为重要的就是要运用科技的力量来转变发展方式,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谈思路,说未来,温家宝条分缕析,一一道来。
国计与民生,是总理肩上的一副重担。
谈及民生话题,温总理不禁有些动容:“经济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就是说为了改善民生。在整个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改善民生摆在重要位置。”
提高退休职工待遇和保障水平,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行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温家宝饱含深情的话语间,流露出对百姓冷暖的深深牵挂。
“物价如果不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对一部分人来讲可能不成为问题,但是对相当数量的中低收入者,尤其是贫困家庭,就会成为很大的负担”……信奉“穷人经济学”的温家宝,牵挂着普通群众的“柴米油盐”。
“房子对于每个人来讲都关乎他们的切身利益。”房价的过快上涨,牵动中南海的目光;网民的担忧和批评,每天上网的总理一直记在心上。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采取措施抑制投机,稳定房地产的价格,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温家宝一一列出政府调控房价的工作部署,让人们看到了政府的决心和信心。
对农民工这个庞大的群体,温家宝有着特殊的感情。专访过程中,新华社记者提了两个有关农民工的问题。总理在回答完放宽户籍限制的问题后,忘了回答关于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接续的问题。专访结束后不久,总理两次致电新华社总编室和负责同志说:“这个问题太重要了!专访时我忘了回答,能否以适当方式补救一下?”
“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一年前的9月,在纽约华尔道夫饭店,温家宝曾这样鼓励惊惶不安的国际经济金融界人士。
“希望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今年4月,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他曾这样向困境中的人们描绘未来。
“胜非为难,持之为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今天,在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刻,他又一次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励13亿人民继续保持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更加兢兢业业地工作、奋斗。
“中国的明天大有希望!”
——这是一个大国总理的自信与坚强,更是一个民族历经艰难考验后展现的不屈风采……(记者孙承斌、李斌、赵承、熊争艳)
例三:
“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
——温家宝总理访问缅甸侧记
《 人民日报 》( 2010年06月04日 02 版)
今年是中缅建交60周年。2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结束对蒙古国的访问后,乘专机抵达仰光,这是时隔16年后中国总理再次访问缅甸。
6月的缅甸仰光,艳阳高照,天气酷热。
从蒙古国乌兰巴托起飞,经过近5个小时的飞行,当地时间下午3时,温家宝总理乘坐的专机抵达仰光。一下飞机,温总理不顾旅途劳顿和炎热天气,直接前往仰光第一中学,来到孩子们中间。
仰光第一中学成立于1965年,其前身是仰光第五小学,现有2500名学生。学校师生身着亮丽的民族服饰,站在校门口两侧,热烈欢迎中国总理的到来。两位缅甸学生为温家宝总理献上了鲜花。学生们演奏着欢快的乐曲,跳起优美的舞蹈,还有几十位学生表演了中国武术,温家宝总理向大家频频挥手致意。
温家宝总理首先来到一间教室,学生们正在上美术课。看到温总理走进教室,学生们站起身来热烈鼓掌欢迎温总理的到来。教室墙壁上挂着学生们创作的一幅幅图画,表达着对中缅友好的祝愿。温家宝总理落座后,一位女学生向温总理展示了自己创作的图画,图画上仰光标志性建筑大金塔和中国的万里长城融为一体。
温家宝总理仔细端详后,夸奖道:“画得很好,把中缅友谊的象征画出来了。”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拿出自己的图画给温总理看。温总理看到一位男孩画的舞龙图,很感兴趣。他问道:“缅甸也有龙吗?”
当得知缅甸也有龙的传说时,温家宝总理说:“这个风俗和中国很相近。”
随后,温家宝总理走进另外一间教室。一位女学生走上前来,将一个用茉莉花编织的花环献给温家宝总理。洁白的茉莉花散发着阵阵清香,表达着对远道而来的中国贵宾的敬意和祝福。
紧接着,身着缅甸民族服装的学生们为温家宝总理表演舞蹈。悠扬的音乐,柔美的舞姿,让在
场的人们沉浸在美好的情感之中。温家宝总理和大家一起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节奏击掌和拍。
室外酷热难耐,室内气氛热烈。
温家宝总理对学生们说:“这是我第一次访问缅甸,一下飞机就来到孩子们中间,我心里非常高兴,仿佛自己也年轻了。”
“中国和缅甸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我和你们一样年纪的时候,就知道我们两国有‘胞波’之情。我至今记得陈毅元帅曾作过一首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温家宝总理的话充满深情。
“这首诗写得非常美,也非常深刻,反映了我们两国有着传统的友谊。我这次到缅甸访问,正值中缅建交60周年,和孩子们一起庆祝尤其有意义,因为你们象征着未来。我希望中缅人民世代友好,祝你们学习进步,身体健康,活泼成长!”温家宝总理的讲话,赢得了学生们的阵阵掌声。
温家宝总理还希望缅甸的学生有时间能到中国去游览长城,也希望中国的学生能到缅甸参观大金塔。
听完温总理的话后,缅甸教育部副部长吴昂妙敏感动地说,在与缅甸接壤的邻国中,中国和缅甸边界线最长。两国不仅边界线长,而且友谊长久。“我们把中国人民当作自己的亲人看待。两国友谊万岁!”
相聚时间短暂。温家宝与学生挥手告别,学生们挥舞着手里的中缅两国国旗,祝愿中缅友谊之花盛开。
3日清晨,温总理又乘坐飞机赶赴缅甸首都内比都,先后与缅甸总理登盛举行会谈、会见和发
委主席丹瑞,庄严的泽雅蒂利宫始终洋溢着亲切友好的气氛。
当地时间12时许,两国总理共同出席中缅建交60周年庆祝活动。庆祝活动在两国国歌声中开始,随后,登盛总理和温总理先后致辞。忆往昔,中缅建交60周年,一个个历史时刻,见证着两国的深厚友谊。温总理深情地说:“中国人民愿同缅甸人民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中缅关系必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根植于两国人民心中的‘胞波’情谊必将代代相传、万古长青。”
一场中缅联袂的文艺演出随即登场。舞台上,节目精彩纷呈,好似一幅幅友谊的画卷;舞台下,两国总理专注地欣赏着……“我们山相连,我们水相连,我们歌声好,我们唱出同一个心愿……”演出在《共饮一江水》的歌声中落下帷幕。
两国总理又来到缅甸国际会议中心,共同出席中国政府援建的缅甸国际会议中心交接仪式。这是我国目前在缅甸实施的最大援助项目,也是外国政府参与内比都建设的最大项目。在宽敞明亮的大厅里,两国总理缓缓揭开会议中心铜牌上的幕布,并用缅甸传统习俗——蟠桃枝蘸水点洒铜牌寄托希望。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温总理对缅甸的访问为中缅人民“胞波”情谊增添了新的佳话,在两国友好合作史上树立了又一座里程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