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会文艺演出观后感800字
G20峰会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G20峰会文艺演出观后感800字,希望您喜欢!
G20峰会文艺演出观后感800字篇一
G20杭州峰会主题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其中四个关键词的中英文分别是创新(Innovative)、活力(Invigorated)、联动(Interconnected)、包容(Inclusive)。读懂“4个I”,就读懂了此次峰会。
“创新”驱动增长
“创新”既包括科学技术创新,也包括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商业模式创新和结构改革,以打造世界经济新动力源。
创新在“4个I”中排在第一位,之所以如此重视创新,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认为,目前全球经济陷入停滞状态,根本原因在于技术创新遇到了瓶颈。在过去的世界历史中,技术创新始终是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最根本的动力。所以,中国实际上抓住了全球经济停滞的核心原因,解决创新问题是解决全球经济治理问题的一剂良药。
王文说,创新问题不止于此。20xx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分别采取一些财政货币措施,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市场和扭转颓势的作用。但是,这只是仍然在重复过去的周期性政策,低估了此次金融危机的复杂程度。“创新”实际上在提醒各国,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实现政策创新,坚决防止走上贸易保护主义、投资保护主义等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歧路。同时,要实事求是地去推动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各自国内的商业模式、结构改革等创新。可以说,创新是目前能够使各国之间获得改革最大公约数的关键词。
“活力”寄望中国
“活力”旨在应对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寻找新路径,挖掘新动能,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激发新活力。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金融论坛学术委员会执行委员庞中英表示,G20是寻求世界经济“活力”的一种非正式的最高政治安排,要影响各成员的经济政策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全球治理。不过,G20由这么多重要经济体组成,要达成关于世界经济新活力的共识甚至协议并不容易。
庞中英相信,作为峰会主办方,中国能为解决活力问题提供广为接受的“中国方案”。一是中国经济本身,尤其是G20举办地浙江省的经济是有活力的,可以作为世界经济未来方向的展示,为各国探寻经济增长新路径、新动能提供经验。二是中国在峰会上强调解决阻碍世界经济新增长和新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强调各国之间合力在结构性改革、增长与发展等宏观政策上进行密切而有效的协调。在此基础上,世界经济才有可能重新焕发活力。三是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强烈建议完善现今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对其中的不合理之处加以改革,增加其代表性和发言性,以提高世界经济抗风险能力,释放经济增长的潜力和活力。
“联动”形成合力
“联动”旨在携手加强经济合作,破除藩篱,促进贸易与投资,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良性互动中形成合力。
社科院全球治理研究室主任、国际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黄薇认为,20xx年在中国的引导下,G20在加强联动建设、实现长期繁荣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首先,20xx年成为G20协调人轨道下贸易部长会机制化的第一年。为了保障贸易部长会富有成效,G20一致同意创建以中国和德国作为联席主席的贸易与投资工作组,并明确规定了其职责范围。其次,今年首次提出《G20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包括七个方面:降低贸易成本、加强贸易投资政策协调、促进服务贸易、增强贸易融资、制定贸易景气指数、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推动贸易和发展。再次,今年首次提出《G20全球投资指导原则》,这是二战结束以来首次就投资达成全球层面的共识。此外,今年G20财经轨道也在联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全球价值链生产时期,世界的物理联通以及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将是各国参与全球经济的物质基础。在中国的引导和投资与基础设施工作组的努力下,实现了三大成果:加强对多边开发银行的能力建设,优化其资产负债表;提出建立互联互通同盟的倡议,以加强各类国际、区域与国别基础设施建设倡议的协调与合作;探索多样化的融资方式,促进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融资。
“包容”促进共享
“包容”旨在缩小各国发展鸿沟,把目光投向发展中国家,投向所有人群,使世界经济增长红利为各国人民所共享。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苏长和教授表示,“包容”的一个很重要的含义是经济增长成果要能包容共享,也就是让更多国家及其人口所共享,有获得感。值得强调的是,在中国的发展观中,共享并不只是一次成果在现有人群中所共享就结束了,中国人理解的共享更多是一个过程,还包括如何让可持续增长成果在不同人群以及代际进程中逐步实现渐进共享,因而中国人所讲的共享,具有很长的时间观念。而且,经济增长秩序是一个包容共生的秩序。世界经济秩序如果永远只是少数国家及其人口获得的多,大多数国家及其人口获得的少,这种经济秩序是寄生的,而不是共生的。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G20杭州峰会把“包容”作为主题之一,对当今世界经济治理、全球治理甚至世界经济秩序的走向都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G20峰会文艺演出观后感800字篇二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它雅俗共赏,深受大众喜爱。20xx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精彩绝伦的表演依然历历在目,20xx年G20杭州峰会的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亦令人惊叹。
同样是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演出,同样运用了大量中国元素、追求中西合璧。张艺谋围绕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国气派和世界大同五个关键词打造这场演出,集中展现中国魅力。让我们一起来看,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都有哪些中国元素?
古词
这次文艺演出的名称叫《最忆是杭州》。“最忆是杭州”,出自白居易的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这首词是众多描绘西湖的诗词中脍炙人口的佳篇,彰显出杭州和西湖的独特魅力。
借《忆江南》一词,这场演出表达了东道主的心声:无论何时何地怀想,G20杭州峰会“最忆是杭州”,期待“何日更重游”。
西湖
北宋文学家苏轼曾用“湖光滟潋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赞美西湖胜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对“西湖十景”耳熟能详。如著名的“三潭映月”,就为人们展现了夜西湖月光、波光、塔影交相辉映,湖中有月,月中有塔,塔孔中又有月的一幅令人陶醉的美丽画面。
文艺演出的场地选在杭州西湖,将湖光山色的自然风光与丝竹曲艺的人文艺术巧妙融合在一起,与中国“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趣相呼应,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内涵。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总制作人沙晓岚用“柔美”一词称赞西湖:“西湖就像一个亭亭玉立的女人。”他评价这次演出是一场“以静和意境为主”的表演。
明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寄寓着美满、团圆的期待。同时,满月的意象,也与“天下大同”的理念暗合。G20杭州峰会恰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即将来临之际召开,明月意象唤醒了人们对美满团圆的美好回忆。
张艺谋谈起此次文艺演出的明月意象时说:“用灯光来刻画一个特别的氛围。因为在晚上,当灯光亮起来,就会营造出一种湖光山色的感觉。而且9月4号已经快到中秋了,月亮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花好月圆,美满团圆也是中国人传统的祝愿和祈福。”
采茶
茶,是一种充满中国文化意象的符号。随着千百年来的文化发展,“采茶”由一种富于诗意和艺术形象的劳动,逐步演化成为汉族民间的歌舞体裁。
《采茶舞曲》是杭州最有代表性的民间小调。在这次文艺演出中,《采茶舞曲》将在音乐上实现与开篇《春江花月夜》水乳交融的无缝连接。在西湖最美的夜色中,漫山遍野的采茶女,令整个西湖都随之轻盈律动。
民歌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悠扬的旋律久久飘荡在舞台上,飘出了中国,飘向世界。
《茉莉花》是最富盛名的中国民歌之一。它的经典旋律以各种演绎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是极具代表性和辨识度的东方音乐符号。文艺演出中的《难忘茉莉花》是一首全新创作的歌曲。经青年歌唱家雷佳的演唱和诠释,更加深情饱满、动心动人。
古曲
古琴,是最具中国气韵的乐器。《高山流水》,是中国历史最富盛名的古琴曲,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在中国人的语言里,“高山流水”一词包含着乐曲高妙、琴艺精湛、知音难觅、相知可贵的寓意。在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中将《高山流水》一曲演绎给各国来宾,既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高妙,又表达了中国人民希望与世界各国人民相知相亲的美好心愿。
传说
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中,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它们是经时光淘洗流传下来的艺术瑰宝,文艺演出的第三曲是《美丽的爱情传说》。全曲取材于中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将通过戏、曲、舞、歌等多种艺术形态,共同讲述和表达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对美丽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元素是文艺演出的点睛之笔。担任此次演出化妆造型总设计的易茗先生表示,从北京奥运会开始到现在,中国的形象不再只是一个掩藏在神秘面纱之下、羞涩微笑的女人,早已变成落落大方、笑对世界的自信女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需要面向全球展现更多丰富的侧面和崭新的形象。
G20峰会文艺演出观后感800字篇三
这场文艺演出集成了诸多江南文化元素。例如越剧《梁祝》、采茶舞曲,例如茅威涛、谢群英、刘福洋以及杭州爱乐乐团等浙江本地的表演艺术家和音乐家。
“历史上有那么多文人墨客描绘过这个城市,这台演出得有诗情画意。”张艺谋说。
用美轮美奂来形容演出并不过分,正如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本身。
不过,在张艺谋眼里,西湖并不像人们常说的“小家碧玉”。
“西湖其实不是小家碧玉,那么多文人墨客描写过,她承载了中国文化历史的一部分。我觉得西湖是有江南韵味,委婉含蓄的,和北方的风格不同。但不能用‘小’来形容,不能以面积来衡量,江南的文化与北方的文化是一样博大的。”
如果说《梁祝》和采茶舞曲体现了“江南韵味”,那么《天鹅湖》、《欢乐颂》就是“世界大同”的表现了。
50分钟的时间里,能演奏的曲目其实并不多,选择这些全世界人民都能理解的文化元素,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而张艺谋总是擅长把这些耳熟能详的东西运用得得心应手。
“对文化特色的展示,最终是要让全世界看懂,这也是电影导演的素质,如果不能让大家产生共鸣,就失败了。这就是我们所谓的雅俗共赏。”张艺谋说。
即便是执导过20xx年奥运会开闭幕式,他还是觉得这样国家级的场地大型活动做起来不容易,“比拍电影难。每个项目都要从零开始。拍摄电影有很长的时间可以慢慢打磨,现场实景演出都是一次性的,并且也要考虑成本。”
说到成本,张艺谋还顺带澄清,网上盛传的里约奥运会开幕式成本只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1/20,“完全是以讹传讹。北京奥运会的表演仪式预算,是包括开闭幕式,以及残奥会的开闭幕式,一共四场演出。实际上,北京的开幕式还不如里约花得多。”
但他更不认同的是以钱来衡量艺术家的创作,“有些人说,我们的奥运会是拿钱砸的,把我们打扮成一个土豪的样子,这不是事实。用土豪来形容,是贬低了艺术家的创造性,也贬低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国际上对北京奥运会的高度评价,并不是看我们花了多少钱,而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和原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