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小说家艾略特简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9:55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21:49
艾略特(1948)
[英国]
托马斯·史登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英美诗人、剧作家和批评家。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祖籍英国。父亲是砖瓦商人,母亲是诗人,博学多才。1906年,艾略特进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和英法文学,并走上了象征诗歌的创作道路。1910年走巴黎入索尔大学研究哲学和文学。1913年,任哈佛大学哲学系助教。1914年,赴伦敦入牛津大学学习希腊哲学。不久即成婚并定居英国,先后当过教师、银行职员、杂志编辑。1922年,创办文学评论季刊《标准》。1926年,任牛津大学讲师。1927年,加入英国国籍和国教。1952年,任伦敦图书馆馆长。1965年逝世。
艾艾略特从1909开始诗歌创作,先后出版《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17)、《诗集》(1919)、《荒原》(1922)、《艾略特诗集》(1909-2925)、《东方贤人之旅》(1927)、《灰色的星期三》(1930)、《诗选》(1909-1935)、《四个四重奏》(1943)等。其中,《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早期诗歌的代表作;《荒原》产生于创作中期,是20世纪西方文学的划时代作品,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四个四重奏》是晚期诗歌的代表作。
30年代以后,艾略特以主要精力从事诗剧创作。主要作品有《大教堂凶杀案》(1935)、《合家团圆》(1539)、《鸡尾酒会》(1950)、《机要秘书》(1954)、《政界元老》(1959)。
艾略特还是英美新批评派的奠基人之一,主要论著有《传统与个人才能》(1917)、《论玄文学派诗人》(1921)、《批评的功能》(1923)、《诗与批评的效用》(1933)等。
艾略特自称在*上是保皇派,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他的文化思想属于新经院主义和僧侣主义的范畴,主张以宗教为*和文化中心,以"宗教复兴"来挽救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危机。艾略特的文学创作和评论著作对英美20世纪现代派文学和新批评理论起了开拓作用,被誉为"现代文学批评大师",并一度成为英美诗界的领袖人物。
1948年,“由于他对当代诗歌作出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艾略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21:50
地理位置:
位于欧洲西北部。比北京时间晚8个小时;实行夏时制时,每年3-10月间比北京时间晚7小时。
面积:
约24.24万平方公里。
气候:
全岛属于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湿润、温和,季节间的温度变化很小,雨天较多。
全年分两季:自4-9月是春夏季,晴朗、暖和,从10月到翌年3月是秋冬季,潮湿、阴寒而昏暗。最冷的1月份的平均气温,北部为3.5-4.3度,南部为5度;最热的7月份的平均温度,北部为14度,南部为16度。
人文:
人口为5,920万,其中华人约20万。居民多信奉*教新教。官方和商业通用语为英语。在威尔士的某些地区,英语和威尔士语同时并用。威尔士北部用克尔特语,苏格兰西北高地及北爱兰用盖尔语。
经济:
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私人对外直接投资累积额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伦敦是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农业高度发达,农业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均位于西欧国家前列。畜牧业净产值占全部农业产值的70%以上;种植业以谷类作物和园艺作物为主;渔业发达。
工业技术先进,包括电子、生物技术和新型器材等部门;拥有西欧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航空航天工业,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的第三大航天工业国;是西欧第二大化学工业国;汽车工业在经济中位置重要,是主要出口部门之一;1956年英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大型核电站;是世界上技术最先进、效率最高的造船工业国之一;具有世界上最大的多道加工型公司、规模最大的毛纺织工业部门之一,最大的毛纺织品公司。
英国航空公司是世界最大的航空公司之一。其载客人数和周转量居世界各航空公司之首。
英国电信公司的公共电信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电信网之一。
英国广播公司、路透社等世界闻名。共有135种日报,周刊2,000多种,期刊7,000多种,均由私人控制。
金融体系由*银行、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组成。在银行*中还包括保险公司、信托投资银行、储蓄银行、证券交易所等。伦敦金融城集中800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
教育:
实行5-16岁义务教育制,基本无文盲。
全国有2,000余所高等教育机构,其中包括有60余所综合大学,近30所理工大学,16所苏格兰中心高等学院,以及50多所其它从事高等教育的学院及学校,共开设超过2万门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每年大约有10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来英国就读。
全日制学生(每天上课3小时,每周上课15小时)经当地就业部门批准,领取工作证和报税卡,可每周工作20小时。
如果你在英国上的课程为六个月或以上,你就可以享受在国家健康中心(the British National Health Service、简称NHS)免费看病的福利。该项福利同样适用于你的配偶和16岁以下的孩子、虽说看病是免费的,但处方上的药物还得自己付钱。
旅游:
英国为世界上最发达的旅游国家之一。著名旅游点有:白金汉宫、温莎堡、大笨钟、塔桥、圣保罗大教堂、大英博物馆、格林威治天文台、爱丁堡等。
格林威治时间:
是指经线零度(即子午线)所经地区的当地时间,由于子午线穿越伦敦附近的格 林威治市,故称格林威治时间。格林威治时间与英国时间相同,也是用以计算全球不同地区时间的基础。
英国的夏令时间从每年三月底开始,至十月底结束(该月份的最后一个周日)。 实行夏令时间期间, 英国时间会较格林威治时间快一小时, 藉此尽量利用日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21:50
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
( 本章字数:2316 更新时间:2006-4-6 0:01:02 )
1819-1880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The Mill on the Floss), 《米德镇的春天》(Middlemarch)
也许只有文学史家会注意到,如果把文坛比做股票交易市场,很多著名作家的股价都有过波动,尽管不是很剧烈。在过去50年左右,肖伯纳(Shaw)[99]与华兹华斯(Wordsworth)[]的股价下降了几个点, 奥尼尔(O‘Neill)[115]、福斯特(Forster)[108]、卡夫卡(Kafka)[12]、多恩(Donne)[40]、博斯韦尔(Boswell)[59]、托克维尔(Tocqueville)[71]则上升了几个点。乔治·艾略特的股价可谓大幅上升。这主要归功于令人钦佩的英国评论家里维斯(F.R.Leavis)等学者的鼎力支持。
一般的读者都能回忆起高中时*读《织工马南》(Silas Marner)的情景。或许是被作者的相貌吓坏了,就像一匹伤心,但很聪明的小马,到现在一想到她还会立刻惊吓而逃。乔治·艾略特与许多作家一样,是深受摄影师与肖像画家之苦的“不幸者”。
然而,乔治·艾略特从许多方面来看还是比较有趣的。她原名玛丽·安·伊万斯(Mary Ann Evans),出生在华威郡(Warwickshire)一个中产阶级商人家庭(父亲曾是木匠,后暴发成为房地产商人)。早年艾略特就热爱学习,为职业生涯奠定了基础。十几岁时她是虔诚而狭隘的宗教徒,但在博览群书,并同一些不信奉宗教的人士交往后,她很快抛弃了教条主义。虽然摈弃了“上帝”(God)与“神”(Immortality),但她对责任(Duty)的付出平衡了这一切。因为“责任”(Duty)这一抽象名词似乎与“神”(Deity)有那么一些相似的特质。(Duty 与Deity拼音、发音相似,译者注)。
父亲去世后,艾略特移居伦敦。在文化氛围很浓的报章杂志工作,非常出色,并经常与文化界名人往来,如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约翰·斯图尔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72]等。1854年,她的人生算是有了定式。她与学问渊博的记者兼传记作者乔治·亨利·刘易斯(George Henry Lewes)建立了一种长久、非法但又公开的关系。刘易斯的妻子同别的男人生了两个孩子(唉,维多利亚时代的人啊),神经失常,同刘易斯分居。艾略特与刘易斯的关系一直到1878年刘易斯去世为止。他们非常幸福,十分受人尊敬。刘易斯去世后一年半,艾略特同美国银行家约翰W.克劳斯(John W. Cross)结婚,当时艾略特已经60岁,而克劳斯才40岁。艾略特真是一位意志坚定的女性。
坚强意志不只体现在有胆识而勤劳的生活中,还反映在她的小说上。读者或许觉得艾略特的小说冗长乏味,有太多的思想,太多的道德说教,尤其是《罗莫拉》(Romola),能让人不自觉嗅到作者智慧的直白流露。然而,艾略特的小说为现代文学默默开创了道路,如果不是她的小说,现代小说的演进会更艰难。如D. H.劳伦斯(D. H. Lawrence)[113]所评论的:“是乔治·艾略特开创了这一切,是她起了实质性作用。”从开创现代小说的角度看,斯特恩(Sterne)[58]或许比艾略特还早,但其小说《项迪传》(Tristram Shandy)因怪诞而*游离于英国主流文学之外,而艾略特却恰恰在主流文学的中心导航。她以当时非常新鲜的手法描写人类的内心,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她的小说打破常规,没有狄更斯式的欢乐结局,也没有标准的浪漫爱情。她倾注于故事中的是大多前辈作家所不具备的一流的智慧及她的人生观。她甚至不回避描写知识分子,这是乔伊斯(Joyce)[110]之后极常见的选材,但在简·奥斯汀(Jane Austen)[66]、菲尔丁(Fielding)[55]或狄更斯(Dickens)[77]的作品中都不存在。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前几章带有自传色彩,描写了别具一格的童年时光,深入细致、温和舒缓、引人入胜,趣味性恐怕只有《哈克·贝恩历险记》[92]才能相比。故事里的一些小人物,如格来格姑妈(Aunt Glegg),普里特(Pullet),都描写得栩栩如生,即便当时的生活背景如今已不复存在,但他们的形象还是如此生动鲜活。还有可怜的玛吉(Maggie),在多难的世界里拼命表现自己的恋爱天才,这种挣扎至今感人至深。《磨坊》与艾略特的其它作品一样,带有严肃的道德色彩——既不刻板,亦不狭隘,而是从一个开阔、有力、善思、人道的头脑的自然流露。读上几小时就会发现,这本小说尽管说教很多,但它真的不愧是一本重要的小说。
《米德镇的春天》在今天不仅被认为是艾略特的一部杰作,而且在英国传统小说中占有中心地位。早在1919年,吴尔芙(Virginia Woolf)[111]就在一篇文章中称它是“为数不多的为成年人写的英国小说之一”。它与同时代的品味十分吻合,情节丰富,错综复杂,描写了几对情人与夫妻的职业生涯。另一主题就是1832年“修正法案”(Reform Bill)第一次通过前有关*与社会的争论。读者更喜欢读的恐怕还是对有当地特色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描写,还有女主人翁多萝西娅·布鲁克(Dorothea Brooke)所受的性挫败与精神打击。维多利亚读者对书中的不幸婚姻或许有些不安。这本书有透彻的心理分析,有深深的同情情结,至今让人很感动。
每本伟大小说所需的阅读速度不同。《米德镇的春天》是需要慢慢读的。它不是让读者大步往前走的那类,它是缓缓舒展的。